全国每5人就有1人念过大学 全国大约有几个人

早上在重庆观音桥换乘3号线时,我刷到《中国统计年鉴2025》的数据,差点把手里的豆浆洒在邻座大姐的包上——2024年,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里,每5个人就有1个“念过大学”(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21.72%)。作为跑了8年教学新闻的老记者,我盯着手机里的数字突然反应过来:这不是一串冰冷的统计,是贴在应届毕业生简历上的褶皱,是企业招聘栏里悄悄往上挪的“学历线”。
先说说最直观的变化:2024年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比2024年涨了2.5个百分点,其中研究生占比第一次破1%(1.12%)。这背后是每年超千万的毕业生“涌”进职场——2024年普通本科招了490万,高职专科568万,研究生更是比2024年多了44万。就像研三学机械的王俊说的:“实验室里现在一半是研究生,但秋招时还是得靠这个证——比本科多1000块工资不说,事业单位的‘管培岗’都只给研究生留名额。”
但数字里的“温差”比数字本身更真正。北京的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50%,上海刚破40%,天津也有36%,可有些中西部省份还差点20%。这直接影响了年轻人的“用脚投票”:王俊不想去北京卷,目标是杭州、重庆——“家乡的学历‘不值钱’,一线房价又压得喘不过气,不如选个‘能攒钱的新一线’。”
更戳人的是企业招聘的“隐形门槛”。上周采访的文化企业HR邓先生说,2024年他们企业“90%的岗位要本科”,“以前专科能进的剪辑岗,现在简历堆里全是本科;”咨询企业的付女士更直接:“高级猎头、技术岗要硕士,基础运营岗才收专科,薪资差能到1万以上。”这让大四学油气储运的杜琴慌吗?她倒清醒:“研发岗要研究生,那我就练实操——考了‘油气管道操作证’,去油库实习3个月,现在企业问的不是‘你是不是本科’,是‘你能不能搞定管道泄漏’。”
其实最该琢磨的,是中国教学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的那句话:“学历高不等于能力强。”我接触的HR现在都在“转弯”——邓先生说“职业故事比学历重要”,付女士说“会看性格和化解难题的能力”,连以前只招本科的制造企业都开始要“有实操经验的高职生”。就像杜琴拓展资料的:“研究生不稀缺了,那我就做‘小而专’的人——把专业技能练到‘闭着眼能操作’,总比空有学历强。”
合上统计年鉴时,我想起昨天在重庆大学城采访的高职生——他捧着刚考的“工业机器人操作证”说:“我学历没本科高,但我能搞定生产线的故障,企业抢着要。”原来真正的竞争力,从来不是学历上的“数字游戏”,是你把姿势变成“能化解难题的手”。
全国每5人1个大学生,不是“内卷的信号”,是“换赛道的提醒”——当学历不再是“稀缺品”,拼的就是“谁更懂如何用学历”。就像重庆火锅里的毛肚,不是越贵越好,是要烫得“脆嫩刚好”,刚好贴得上食客的舌头。
现在的年轻人啊,不用怕“学历通胀”——你手里的技能证、实习报告、化解过的难题,才是比学历更烫的“硬通货”。毕竟,企业要的不是“你念过大学”,是“你能帮我化解难题”。
— end —
好文稿,值得被更多人看到
